登录 新用户注册

汛期来了,韧性城市系统如何应对洪涝灾害


[ 关闭本页 ] 2022年07月26日

本文是七月份“汛期来了”专题策划的第四篇,第一篇是《汛期来了,海绵城市的这些作用不可忽视》,第二篇是《汛期来了,施工单位如何做好应急管理》,第三篇是《汛期来了,智慧城市系统能够承担怎样的角色》,点击上文链接即可阅读。

资讯

全国降雨量预报:

根据中国气象局天气预报显示,7月26日起至28日,西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中东部、华北、黄淮、东北地区西部等地自西向东将有一次明显降雨过程,部分地区有大雨、局部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本文是七月份“汛期来了”专题系列的最后一篇推文,推文系列围绕北方进入主汛期的背景展开,由海绵城市开始,到韧性城市结束。与海绵城市相比,韧性城市包含的范围更广泛,韧性城市既可以应用于自然灾害应对,比如洪涝灾害、地质灾害等,也可以在安全生产、公共卫生及社会安全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海绵城市建设仅仅是解决城市洪涝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种工程措施。

那么,什么是韧性城市,它的特征有哪些,以及它在城市洪涝灾害应对方面如何发挥作用,本社出版的《韧性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一书一一为您解答。

 

什么是韧性城市

与韧性概念一致,韧性城市的定义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我国,“韧性城市”是指能够凭借自身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快速恢复过来的城市。当灾害发生时,韧性城市能够及时感知、快速应对、迅速恢复,保持城市基本正常运行,并通过自我调节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灾害风险。韧性城市的内涵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城市系统通过自身的调整具备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二是城市将外界干扰转化为提升自身的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的风险。

 

韧性城市有哪些特征

韧性城市包括技术、经济、社会、组织四个维度的韧性,具有稳健性、可恢复性、冗余性、智慧性和适应性特征。当城市遭遇雨洪自然灾害的冲击时,韧性城市可减轻冲击对城市经济、社会、组织等方面造成的损失,体现其稳健性;韧性城市的冗余性则为防洪排涝系统及其耦合环节具备一定的备用模块,在系统遭受冲击部分功能受损时仍能够保持正常功能;可恢复性是指城市遭受雨洪冲击后能够快速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当遭遇雨洪冲击后,具备韧性的城市通过合理的储备和调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源的效益,这体现韧性城市的智慧性。

 

面对洪涝灾害,韧性城市系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不仅是灾害监测与预报的研究重点,而且是城市韧性规划和洪涝风险管理的重要依据。《韧性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以汕头市为案例,基于GIS探究了城市市域范围内洪涝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居住、商业、基础设施等重要用地应尽可能避开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对于现状中处于高风险区的重要用地应当积极采取措施,重点加强排水能力建设,并优先建立洪涝灾害快速响应机制,努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城市各类灾害的频发使人类长期处于“风险社会”之中,韧性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面对灾难的冲击,城市在建设韧性空间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人的需求,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的每一道防线。

 

本文作者:王双迎

初  审:章   曲

复  审:李予阳

终  审:佟令玫